湖南法治報訊 通訊員 梁婷
在張家界法院,有這樣一批人,他們憑借著對審判事業忠誠和熱愛,敦本務實、勇挑重擔,奮楫篤行、勇立潮頭,用腳踏實地踐行司法為民,用忠誠擔當守護公平正義,書寫了新時代人民法官的優異答卷。近日,張家界市中級人民法院開設“我是法官”專欄,旨在展現當代“人民法官為人民”的良好形象,以榜樣力量激勵奮發,推動全市法院工作高質量發展。今天,讓我們一起來走近桑植縣人民法院瑞塔鋪法庭員額法官、四級高級法官王衛陽,了解他司法為民路上的故事。
自1995年10月進入桑植縣人民法院工作以來,王衛陽一步一步通過自己的努力從書記員到助理審判員到員額法官,先后擔任民三庭庭長、執行局副局長、芙蓉橋法庭庭長。參加工作的近三十年,他一直堅持在審判一線,始終保持著嚴守法律的公心、司法為民的初心,始終把人民群眾裝在心里,把為民解憂落實在行動中,同時也會將珍貴的辦案經驗毫無保留的傳授給年輕干警,成為了老百姓口中的為民法官,年輕干警身邊的貼心老師。
從不拿年紀說事兒,他只記得自己是法官。
“王庭長,你的黑眼圈怎么這么重,昨兒晚上是失眠了嗎?”
只見他輕撫一下眼鏡開心地說“沒有,就是那個復雜的建工合同案子判決書白天沒有寫完,晚上睡在床上想著想著突然有了思路,就爬起來繼續寫,今天早上5點多終于寫完了。”法庭的年輕干警一臉不可置信地看著他,心里默默感嘆,很難想象這么大年紀還這么拼。
其實在王衛陽身上讓大家很難想象的事情還有很多。在一起土地侵權的案子中,為了厘清矛盾癥結,化解雙方常年積怨,他步行30多公里來到爭議現場,一次調解未成功,就去第二次、第三次,最終讓當事人消除積怨,握手言和;在一起孩子訴請母親支付撫養費的案件中,為了既解決孩子學費的燃眉之急,又保護母子之情,他主動聯系當地村委會和社會愛心人士幫助孩子籌集愛心款,又通過電話、微信等方式和母子雙方溝通,還遠赴長沙聯系當事人的親屬一起幫忙做工作。在他的努力下,雙方關系得到緩和,孩子也不再起訴母親。
一定要案結事了人和,這是他永遠的堅持。
“謝謝王法官,通道這樣改我們沒有異議。感謝你還一直記掛著我們的事。”2024年11月11日,在王衛陽對一起相鄰糾紛案件進行回訪的現場,當事人們滿臉笑意地表達了感謝。
這起案件在雙方之前修建房屋時已經產生多次矛盾,現因該通道的整修再次發生矛盾,經過鎮里村里多次調解均未成功。考慮到雙方互為鄰里,為從源頭上徹底化解糾紛,打開心結,王法官決定到爭議現場開展巡回審判,并邀請村干部、人民調解員等一起參與。終于,在他耐心、細心、貼心的詢問、溝通、開導、釋法明理下,“磨”出了一套當事人利益最優、最大化的調解方案,雙方握手言和。
我們都認為已經案結事了,沒想到一天早晨他說還要去一下爭議現場。大家都問為什么,他說,調解協議涉及通道改造,怕動工現場再發生爭議,說著拿起卷尺就走了。最終,經過王衛陽在現場比對協議逐一核實,當事人都心平氣和未再起任何爭執,至此這起矛盾真正得到了化解。
這就是他,那個把法院當家,把百姓當親人,一工作起來九頭牛都拉不回來的“全國法院辦案標兵”王衛陽。
同事們說,他是調解太厲害了,多深的矛盾他都能迎刃而解。殊不知這些年他的足跡踏遍了轄區村鎮的角角落落,將法庭搬到了原告家中、被告病床前、村野的田坎上,用真心換回真心,用真情融化心結。
領導們說,他做事細致,多難的任務交給他都放心。卻難以想象為了思考出最合適的化解矛盾方案,辦公室里的燈總是徹夜明亮,每天手機的通話記錄總是刷不到頭。
老百姓說,他就像是一束光,有他在,大伙兒就安心。
他自己說,扎根基層,服務百姓,將法治的光亮撒向鄉村原野,是咱們法官的職責。
是啊,無數個王法官們,早以己之身為炬,點亮著法治明燈,這是一名法官的勇氣與力量,也是他們的選擇與信仰。
責編:王輝
一審:曾金春
二審:伏志勇
三審:萬朝暉
來源:湖南法治報